- 相關推薦
《贈黎安二生序》原文及譯文賞析
《贈黎安二生序》北宋文學家曾鞏所寫的一篇散文作品。作者針對黎生提出的寫作古文遭到時人非議譏笑一事,表明自己的見解,委婉地告誡黎、安二生不要因怕他人嘲笑就去迎合世俗,放棄原則,熱情鼓勵他們要有勇氣走自己的路。下面給大家分享《贈黎安二生序》原文及譯文賞析,一起來看看吧!
原文:
趙郡蘇軾,余之同年友也。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余,稱蜀之士,曰黎生、安生者。既而黎生攜其文數(shù)十萬言,安生攜其文亦數(shù)千言,辱以顧余。讀其文,誠閎壯雋偉,善反復馳騁,窮盡事理;而其材力之放縱,若不可極者也。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,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。
頃之,黎生補江陵府司法參軍。將行,請予言以為贈。余曰:「余之知生,既得之于心矣,乃將以言相求于外邪?」黎生曰:「生與安生之學于斯文,里之人皆笑以為迂闊。今求子之言,蓋將解惑于里人!褂嗦勚,自顧而笑。
夫世之迂闊,孰有甚于予乎?知信乎古,而不知合乎世;知志乎道,而不知同乎俗。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。世之迂闊,孰有甚于予乎?今生之迂,特以文不近俗,迂之小者耳,患為笑于里之人。若余之迂大矣,使生持吾言而歸,且重得罪,庸詎止于笑乎?
然則若余之于生,將何言哉?謂余之迂為善,則其患若此;謂為不善,則有以合乎世,必違乎古,有以同乎俗,必離乎道矣。生其無急于解里人之惑,則于是焉,必能擇而取之。
遂書以贈二生,并示蘇君,以為何如也?
譯文:
趙郡蘇軾,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學友。他從蜀地寫信寄到京城給我,贊揚蜀地的學士黎生、安生。不久黎生帶著他的文章幾十萬字,安生帶著他的文章也有幾千字,屈駕前來看我。我讀他們的文章,確實氣勢壯闊,風格雄偉,善于反復辨析,把事理說得很深透.他們的才情、筆力奔放,似乎是不可估量的。他們二人確實可以說得上是特別杰出的人才,而蘇君也的確可以說是善于識別人才的人了!
不久以后,黎生補任江陵府司法參軍。臨走的時候,請我寫幾句話作為贈別。我說:“我對你的了解,已經(jīng)放在心里了,還需要用言辭表達出來么?”黎生說:“我和安生學習古文,同鄉(xiāng)鄰里都譏笑我們,認為是迂闊。現(xiàn)在請您寫幾句話,是想解除同鄉(xiāng)鄰里的糊涂看法!
我聽了這話,想想自己,不禁笑了。世上迂闊的人,有誰比我更厲害呢?只知道信奉古訓,卻不懂得迎合當世;只知道立志于圣賢之道,卻不懂得隨同世俗。這就是我為什么困頓到現(xiàn)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。世人的迂闊,有誰比我更厲害呢?現(xiàn)在你們的迂闊,只因文章不合世俗,這不過是小的迂闊罷了,還擔心被同鄉(xiāng)鄰里譏笑。像我的迂闊可就大了,如果你們拿了我的話回去,將要得到更多的責怪,豈能只停留在譏笑上呢?既然這樣,那么我將對你們說些什么好呢?說我的迂闊是好的,可是它的禍害卻是這樣;說它不好,那么雖然可以迎合現(xiàn)代,但一定違背古訓,有附和流俗的地方,就一定背離圣賢之道了。你們還是不要急于解除同鄉(xiāng)鄰里的糊涂認識吧,這樣就一定能夠在古文、時文;道、世俗這方面作出選擇。
我于是寫了這些話贈給二位,并且拿給蘇君看,你們認為怎么樣呢?
張樓位于安徽泗縣東北部,是淮北根據(jù)地連接東西的必經(jīng)要道,戰(zhàn)略地位十分重要。
1938年秋,日軍侵占泗城后,張樓大惡霸地主張海生投靠日軍,被委任為偽淮海省“剿匪”第6總隊司令兼自衛(wèi)團長。張海生依仗日軍支持,強拉民伕,在張樓挖圩壕、修炮樓、建據(jù)點,并以此為依托,經(jīng)常襲擾我泗睢、泗宿縣抗日根據(jù)地,先后捕殺我八路軍、新四軍干部戰(zhàn)士、民兵、群眾等百余人。周圍數(shù)十里的人民群眾無不對之切齒痛恨,盼望我軍早日拔除這一抗日根據(jù)地內(nèi)最大的漢奸據(jù)點。
在抗日戰(zhàn)爭期間,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、蘇魯豫支隊共同曾于1940年4月發(fā)起攻打張樓的戰(zhàn)斗;新四軍第4師9旅25團也曾于1941年再次攻打張樓,兩次對其攻擊均因條件不成熟和附近日軍出兵增援未獲成功。隨著抗日形勢的好轉(zhuǎn),為打破敵我長期僵持局面,暢通淮北根據(jù)地東西往來之路,新四軍決定于1944年6月再次對張樓據(jù)點張海生部發(fā)動攻擊。
張樓分前后張樓。前后張樓兩個圩子及7個外圍據(jù)點共駐有偽軍2000余人,且裝備精良。新四軍4師首長決定由9旅26團先攻克后張樓,待后張樓攻克后,再乘勝攻克前張樓。后張樓由大漢奸張海生率部400余人駐守,該據(jù)點工事堅固,圍墻高4米,墻外溝寬水深,沿圍墻筑有20多個地堡,據(jù)點四角各有一個高大堅固的碉堡。外壕溝寬約10米,壕內(nèi)埋有竹簽、三角釘?shù)任铩F里決定1營為主攻營,3營為副攻營,1營分配我所在的1連為突擊連。
戰(zhàn)斗發(fā)起前,我連在沙盤上進行了演練,旅長韋國清親自指導我們連沙盤作業(yè)。6月17日黃昏前,團部用炮火轟擊敵據(jù)點內(nèi)東北角的大炮樓。在炮火的掩護下,我連兵分兩路向據(jù)點內(nèi)敵人發(fā)起了猛烈沖鋒,各突擊隊按指定的任務,奮不顧身地跳下圍壕,豎起梯子,爬上了圍墻,猛擲手榴彈,大約15分鐘即突入圩內(nèi),并迅速占領兩個地堡及附近陣地,打開了突破口。接著連隊的二梯隊也迅速投入了戰(zhàn)斗,連續(xù)打退了敵人的多次反沖鋒。
經(jīng)過激烈戰(zhàn)斗,我連又很快占領了據(jù)點內(nèi)的一片佃戶房。由于敵人大部已退守據(jù)點之大瓦房院內(nèi)繼續(xù)頑抗,并用各種火器向我突入圩內(nèi)的戰(zhàn)士猛烈掃射,部隊無法前進。為了盡快消滅敵人,我軍(9旅)及時調(diào)來一門自己制造的平射迫擊炮,用這門炮把敵人大瓦房院東北角的炮樓打開了一個洞,戰(zhàn)士們隨即勇猛沖入,以刺刀、手榴彈與敵人拼殺。此時,大瓦房院內(nèi)之敵已慌作一團,曾幾次企圖突圍。我連立即命令部隊要全殲院內(nèi)的敵人,并一鼓作氣逐屋作戰(zhàn),全殲了院內(nèi)的敵人。此次戰(zhàn)斗共俘虜偽軍大隊長以下269人,打死64人,繳獲重機槍一挺,輕機槍4挺,擲彈筒7具,步槍362只。隨著我團攻占后張樓,前張樓守敵發(fā)生動搖逃跑,被我4師11旅殲滅。當日上午泗縣城日偽軍400余人在飛機掩護下,企圖接應前張樓之敵突圍,又被我9旅25團殲滅。
張樓大捷后,新四軍陳毅軍長特來電祝賀,電文稱:“經(jīng)一晝夜激戰(zhàn),將前后張樓之敵全殲,全賴你們指揮有方,全體指戰(zhàn)員用命,發(fā)揚了英勇頑強的戰(zhàn)斗作風,殊堪嘉獎……”
創(chuàng)作背景:
這是一篇應黎生之求而寫的贈序,寫于治平四年(1067)。黎安二生是蘇軾寫信推薦給曾鞏的朋友。安生和黎生一同學習古文運動所批判的駢文,他們從四川拿著自己的文章來京師就正于曾鞏,也是“以文會友”之意。不久后,黎生補任江陵府司法參軍。行前,曾鞏應黎生、安生之請,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。
作者簡介:
曾鞏(1019—1083),字子固,漢族,撫州南豐(今江西南豐縣)人。北宋政治家,文學家,散文家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宋嘉祐二年(1057年)登進士第,兒童時代的曾鞏,就與兄長曾曄一道,勤學苦讀,自幼就表現(xiàn)出良好的天賦。其弟曾肇在《亡兄行狀》中稱其“生而警敏,不類童子”,而且記憶力超群,“讀書數(shù)萬言,脫口輒誦”。嘉佑二年(1057年),39歲的他才考取了進士,被任命為太平州司法參軍,踏上了仕途。翌年,奉召回京,編校史館書籍,遷館閣?、集賢校理。熙寧二年(1069年)先后在齊、襄、洪、福、明、亳等州任知州,頗有政聲。元豐三年(1080年),徙知滄州,過京師,神宗召見時,他提出節(jié)約為理財之要,頗得神宗賞識,留三班院供事。元豐四年,神宗以其精于史學,委任史館修撰,編纂五朝史綱,未成。元豐五年,拜中書舍人。次年卒于江寧府。理宗時追謚“文定”。曾鞏在政治舞臺上的表現(xiàn)并不算是很出色,他的更大貢獻在于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(yè)上。有《元豐類稿》50卷行世,《宋史》有傳。
【《贈黎安二生序》原文及譯文賞析】相關文章:
《贈黎安二生序》原文賞析11-08
《贈黎安二生序》譯文09-11
曾鞏《贈黎安二生序》原文賞析10-28
《贈黎安二生序》原文鑒賞10-10
《贈黎安二生序》原文翻譯05-11
《贈黎安二生序》翻譯及賞析11-06
《贈黎安二生序》原文翻譯及鑒賞08-22
曾鞏的贈黎安二生序原文翻譯11-13
曾鞏《贈黎安二生序》原文鑒賞09-12
《贈黎安二生序》鑒賞11-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