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相關(guān)推薦
《溪中早春》白居易唐詩鑒賞
無論在學習、工作或是生活中,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,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,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(zhàn)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。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(jīng)典的呢?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《溪中早春》白居易唐詩鑒賞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溪中早春
白居易
南山雪未盡,陰嶺留殘白;
西澗冰已消,春溜含新碧。
東風來幾日,蟄動萌草坼;
潛知陽和功,一日不虛擲。
愛此天氣暖,來拂溪邊石;
一坐欲忘歸,暮禽聲嘖嘖。
蓬蒿隔桑棗,隱映煙火夕;
歸來問夜餐,家人烹薺麥。
白居易詩鑒賞
這是元和七年(812)或八年春初,詩人丁憂居渭村時的作品。元和六年。其母陳氏不幸去世。詩人丁憂居渭村三年有余。這期間收入微薄,貧病交加。
然而,大自然的恩賜是無私的,有時詩人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也能得到暫時的快慰,享受到遠離塵世的寧靜。這首《溪中早春》正是通過對大地回春時自然的溫暖、美妙景象的描繪,體現(xiàn)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融洽。
開始四句描繪早春的景色,由遠及近,由大及小。題目是《溪中早春》,卻從雪景著筆“南山雪未盡,陰嶺留殘白”,雪本是冬天的景致,用“未盡”來修飾,就透露出春天的氣息。冬去春來,氣候轉(zhuǎn)暖,冰雪融化,因此山嶺上已見不到大片的積雪,但是早春的溫暖還不足以完全消融殘雪,朝北的山坡上還星星點點地殘留著淡淡雪片。這正是早春的氣候特征,是春天的溫暖與冬天的嚴寒交匯時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跡。這兩句雖是漫不經(jīng)意寫來,卻緊扣“早春”二字。下二句則是承“溪中”而發(fā)!拔鳚颈严,春溜含新碧”是寫渭水的冰塊已經(jīng)消融,山溝里淙淙澗水中已經(jīng)孕育出勃勃的生機。詩人抓住殘雪、冰消、新碧幾個極富典型意義的意象,鏡頭由遠及近,僅用四句話就勾勒出一幅“溪中早春”圖,含蓄雋永,耐人回味。《唐宋詩醇》評此詩:“通首寫早春之景,一結(jié)言外有情,悠然不盡”,可謂正中肯綮。
面對如此佳妙的早春氣象,詩人感嘆僅僅吹了幾天的春風,就使冬眠的昆蟲蘇醒過來,稚嫩的小草破土而出,陽春化育萬物,真是一天也不虛度。詩人捕捉自然界氣候萬物的瞬息變化,默默感受著大自然的偉大。這二句抒發(fā)哲理與前面的描繪相呼應(yīng),可謂理自景出,景中蘊理,二者自然融會,并無絲毫空講道理、空發(fā)議論之處,加深了讀者對早春季節(jié)特征的理解。
詩人的心靈是敏感的,他最先覺察到人世間一切繁雜事物變化的征兆,也最先發(fā)現(xiàn)自然界每一絲細微的變化。也許他受夠了嚴冬的折磨,很早就在期待著溫暖春天的到來,所以一旦春風吹拂,冰消雪化,他就迫不及待地步出家門,來到大自然中,感受這春天的溫暖。“愛此天氣暖,來拂溪邊石”二句把視角由南山殘雪、西澗春溜轉(zhuǎn)到了詩人自身上,他仿佛是一個愛嬉戲游玩的孩子,在明媚的春光中,欣喜地撫摸著小溪邊的石頭!胺鳌弊钟玫脴O形象傳神,刻畫出詩人喜悅之極,深深體會到春光美的神態(tài)。春天太美了,以至詩人流連忘返,長時間沉浸在無邊的遐想中。審視著傍晚嘖嘖鳴叫的飛禽,他的心靈在靜觀中得到了完全的寧憩。
詩的最后四句粗看似與主題了不相關(guān),其實不然。
據(jù)說漢代張仲尉的居處,蓬蒿沒人,“蓬蒿隔桑棗”
引用這個典故是借喻詩人的清貧,與下句聯(lián)系起來看,又渲染了一種初春寧靜的氣氛。這兩句很象陶淵明的詩句。至于“歸來問夜餐”則描摹出詩人游春歸來興致勃勃的神態(tài),他玩得太盡興了,因此一回來就吵著要吃飯。而家人奉之以薺麥,亦是清貧家庭的普通食物。這些都顯示出詩人雖處在貧病不堪的環(huán)境中,也能游離于世俗之外,在自然美中得到了精神慰藉。
全詩表現(xiàn)了初春特有的一種靜謐氣氛,然靜中有動,處處使人感到那春天的腳步正悄悄而來。詩的語言樸素自然,寫景、敘事與抒情三者水乳交融,體現(xiàn)了詩人對大自然的敏銳感受,洋溢著詩人對早春的愛戀之情。
注釋
①南山:即終南山。在今陜西省西安市南。
、陉帋X:指山坡朝北的一面。山南稱陽,山北稱陰,故名。
、畚鳚荆杭次妓。
、艽毫铮╨iù):指春天山谷里往下流的水。
、菹U(zhé)動:潛藏在土中過冬的蟲類,從冬眠狀態(tài)中蘇醒過來。萌草:草木破土發(fā)芽。坼(chè):裂開(草木發(fā)芽)。
、逎撝耗仡I(lǐng)會。陽和:春天的暖氣。
⑦“一日”句:意為春氣不虛度時間,每天都使萬物變化。
⑧嘖(zé)嘖:象聲詞,鳥鳴聲。
⑨蓬蒿:蓬草和蒿草。泛指雜草。
⑩薺(jì)麥:把薺菜和麥子。
白話譯文
終南山上的雪還沒有完全消融,山陰還殘留著片片白色。
渭水的冰已經(jīng)開始融化了,融化的雪水從山上一路含著新綠注入渭水之中。
東風吹來不過幾日而已,潛藏起來過冬的蟲類就從冬眠狀態(tài)中蘇醒過來,而草木也開始破土發(fā)芽了。
和暖春氣化育萬物,真是一天也不虛度啊。
真是喜歡這天氣帶給人的絲絲暖意,“我”輕輕地拂拭溪邊的青石。
一坐下來就忘了回家的時間,直到晚歸的鳥兒嘖嘖鳴叫著把“我”從沉醉中喚醒。
透過稀疏的籬笆以及桑樹與棗樹隱隱地看見夕陽中的炊煙和灶火。
“我”慢慢踱回家中問一聲今晚吃什么飯啊,家人回答:薺菜煮麥飯!
創(chuàng)作背景
這是唐憲宗元和七年(812)或八年春初作者居住在渭村時的作品。元和六年四月,白居易母親陳氏卒于長安,白居易歸祖居下邽縣義津鄉(xiāng)紫蘭村服喪,詩人居渭村三年有余。這期間收入甚微,貧病不堪。然而,大自然的恩賜是無限的,有時詩人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也能感到暫時的快慰,享受到遠離塵世的寧靜。
作者簡介
白居易(772—846),唐代詩人。字樂天,號香山居士。生于河南新鄭,其先太原(今屬山西)人,后遷下邽(今陜西渭南東北)。貞元進士,授秘書省校書郎。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。后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,得罪權(quán)貴,貶為江州司馬。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,寶歷初年任蘇州刺史,后官至刑部尚書。在文學上,主張“文章合為時而著,歌詩合為事而作”,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。其詩語言通俗,人有“詩魔”和“詩王”之稱。和元稹并稱“元白”,和劉禹錫并稱“劉白”。有《白氏長慶集》傳世。
【《溪中早春》白居易唐詩鑒賞】相關(guān)文章:
溪中早春唐詩鑒賞10-17
白居易《溪中早春》賞析08-14
白居易《溪中早春》全詩欣賞06-14
白居易唐詩《南湖早春》08-07
《青溪》唐詩鑒賞11-09
杏園中棗樹 白居易唐詩鑒賞08-09
《杏園中棗樹》白居易唐詩鑒賞10-26
《感情》白居易唐詩鑒賞10-02
白居易唐詩《草》鑒賞08-17